一身迷彩绿曾是他的铠甲,守护江河安澜;如今一身泥土香是他的勋章,耕耘家乡沃土。从军营到商海,从车间到田埂,仙临镇合众村退役军人周仕富始终带着军人的坚毅与担当,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续写“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军旅淬炼:铸就敢拼能赢的底色
1991年的春天,周仕富放下锄头穿上军装,在军营里开启了五年淬炼成钢的岁月。训练场上,他是摸爬滚打的硬汉,把轻伤不下火线刻进骨子里;营房灯下,他是挑灯夜读的学子,啃下工程车维修专业书籍。连续三年获评“优秀士兵”的奖状,不仅是对他苦练本领的肯定,更锻造了他要干就干到最好的韧劲。
1996年卸下军衔时,他带走的不仅是军功章,更有军人特有的执行力与闯劲。从流水线的普通工人,到生产主管,再到敏锐捕捉市场机遇创办自己的电子企业,他把军营里的“高标准、严要求”融入每一个创业环节。当电子厂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时,他站在厂区办公楼里,目光却总越过林立的厂房,望向百公里外的家乡田埂——那里有他始终放不下的牵挂。
归乡创业:把军装绿染成稻田金
“城市的霓虹再亮,照不亮老家的稻田;工厂的机器再响,赶不上乡亲们的笑声。”2023年,已在电子行业站稳脚跟的周仕富做出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回乡搞稻虾养殖。
质疑声随之而来:“拿惯电路板的手能握稳锄头?怕是来套补贴的吧?”面对议论,周仕富默默穿上迷彩作训服,扛起铁锹走进田间。他白天蹲在田埂观察水质变化,晚上在灯下研究养殖技术,把工程车维修的精密思维用到稻田改造上,硬是在28亩试验田里摸索出“稻虾共生”的生态模式。
“军人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他请来农业专家指导,在水稻田里套养罗氏沼虾,既保证粮食生产,又能提高每亩收益。为了掌握虾苗习性,他连续半个月守在临时搭建的看护棚里,像当年在堤坝上值守一样,每两小时记录一次水温、溶氧量。当第一批虾苗顺利蜕壳时,他晒得黝黑的脸上露出了像获得“优秀士兵”时一样的笑容。
抱团致富:让退役军人的微光聚成曙光
“一人富是微光,众人富才是曙光。”这句挂在周仕富嘴边的话,藏着他最朴素的初心。试验田刚有起色,他就聘请了20余名周边村民参与栽秧、除草、虾苗管护。实现户均增收5000余元。在周仕富的养殖基地,军人作风无处不在:作息时间表贴在墙上,连虾苗投喂量都精确到克。他常对村民说:“咱们退伍军人办事,就得有板有眼。”谈及未来,周仕富指着远处连绵的稻田规划道:“明年我将继续扩产,建成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
从“优秀士兵”到“新农人先锋”,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周仕富用军人的担当证明:脱下军装,他仍是守护家乡的战士;脚下的泥土,正是他续写忠诚的新阵地。(审稿人:丁莉莎,撰稿人:刘津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