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未央,青春正燃!团区委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志愿者们用知识传递温暖,以行动诠释担当,让我们跟随镜头定格那些闪耀的青春身影!
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紫云筑梦队赴宜宾市南溪区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参观了朱德旧居纪念馆,通过历史文物和影像深入了解朱德元帅的革命事迹与生活,感悟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定了传承红色精神的决心。随后,团队走访了当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溪豆腐干的制作工坊,考察其百年传承工艺与现代化产业发展状况,并与商家探讨通过直播带货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方案。本次活动是紫云筑梦队“红色研学+产业调研”实践的重要环节。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既深化了党史认知,也为地方特色产业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团队将持续聚焦红色资源与乡村经济联动发展,开展更多创新型的青年志愿服务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轻化工大学
四川轻化工大学团队赴宜宾市南溪区长兴镇,探访12000余亩麻竹产业基地。该基地自2001年退耕还林后发展起来,现与红粱产业共绘乡村新貌。团队与校友企业负责人交流得知,麻竹产业初期困难重重,2004年种植权下放后产量显著提升,现已形成“农户种植、政府补贴、公司统购”的成熟模式,年产量达万吨。麻竹全身是宝,叶片与竹笋价值高,种植效益可观,带动农户增收,并为留守群体提供就业。团队还在长兴镇红德村为留守儿童举办了“红色+科技”公益课堂。通过展示3D打印模型(如玉玺)讲解科技应用,并深情讲述赵一曼等英雄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技与爱国的种子。活动虽有讲解深度等不足,但孩子们的反响热烈,立志学习英雄、探索科技。团队将总结经验,继续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春耘小分队”9名跨专业学生赴宜宾市南溪区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在南溪一中,团队以袁隆平、吴明珠院士事迹为引入,通过卫星图、无人机视频等方式讲解智慧农业与病虫害防治知识,并设置互动竞答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团队深入大观镇千亩水稻田,走访农户、合作社,发放并回收百余份问卷。调研发现,农户急需智慧农业与绿色防控方面的科普指导;青少年对农业知识掌握不足,影响产业人才储备与传承;种植结构调整受制于市场需求波动、生产习惯固化和技术支持不足等因素;当地政府正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植物生产、数学、经管等专业特长,分工协作完成科普宣讲、数据分析、预算管理与宣传记录等工作,在实践中实现了多学科视角的有机融合。活动虽短,却是学子将知识付诸实践、服务乡村的体现。团队后续计划探索建立长期助农机制,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萤火虫实践队在仙源街道江屿社区和仙源社区开展实践活动。为社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充满趣味和教育意义的活动,包括趣味手工、音乐鉴赏以及“作业辅导等。手工课上,孩子们在队员指导下专注折纸,用彩纸或闪亮的纸条折出星星,再将其装饰成独特的“星星花”,创作过程充满童真与欢乐。音乐课上,队员们对比讲解摇滚、古典等不同音乐风格,孩子们随节奏摇摆身体。当《离别开出花》的合唱自发响起,清澈的童声满含对时光的珍视。课后辅导时,队员们化身“解题小能手”,细致讲解数学题目、剖析语文诗句,启发孩子们思考。难题迎刃而解时孩子们眼中的光亮,是最动人的回报。
成都外国语学院
成都外国语学院“溪”望“童”行志愿服务队赴宜宾市南溪区川主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儿童提供“语言+体育+美育”融合课程。 文化课堂上通过甲骨文游戏、“别样古诗”、中西节日对比及英语互动活动,拓宽多元文化视野,并结合“七七事变”开展爱国教育,播种自强精神。实践活动上开展“情绪小剧场”、反霸凌“剧本杀”、音乐探索、竹编剪纸非遗体验及“八段锦”武术教学,促进身心协调发展与传统传承。安全教育中志愿者们精准进行防溺水、防性侵安全教育和急救知识培训,组织课业辅导与专注力活动,并通过破冰、集体生日会等加强情感关怀与归属感。活动实现了从“知识输血”到“能力造血”的转变,以志愿微光点亮童年,在社区“童伴妈妈”的见证下温暖收官。
(撰稿:李雪,审核:张林清)